外贸“保卫战”的绍兴路径

发布时间:2012-07-30 点击:278

     外贸“保卫战”的发令枪已经打响  

      7月23日,全市半年度商务工作联席会议为企业面临的一批共性问题举行集体“会诊”。此前,市政府在全省率先发布5条外贸新政;市商务、国税等6部门紧随其后,出台了18条帮扶措施,合力构筑“保外贸”政策框架。
  今年6月以来,市委书记张金如,市委副书记、市长钱建民等市领导,围绕外贸“稳增长”课题,深入企业一线调研,与企业老总共商应对“寒流”之策,“既重当下应对,更思长远发展。”张金如提出要求。
  “这是一场持久战。”市商务局局长章光华坦言。2011年,绍兴出口依存度51%,外贸依存度达65%,面对外需萎缩、要素紧缺、成本高企的外贸环境,绍兴要准备的不仅仅是一件“过冬”的棉衣。
  

    被打破的外贸格局  

      经济界人士认为,上半年的出口数字或将意味着一个转折点的到来。
  1至6月,绍兴实现进出口158.4亿美元,同比增长1.5%,其中出口123.8亿美元,同比增长1.7%,增幅分别低于全省、全国3.5和7.5个百分点。
  “姑且不去比较持续10余年的双位数高增长,单从出口增长率低于全国、全省平均水平这一数据看,史无前例。”市商务局副局长陈元德说。
  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,绍兴外贸增长率始终高于全省、全国平均水平。即便在2009年,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,全省出口增速跌落负区间,绍兴仍维持这一领先优势。
  但今年以来,这一格局被打破。微观层面,绍兴县最具竞争力的纺织品、化纤出口增幅均出现双位数下降;诸暨市出口增幅进入负区间,增幅低于全市平均水平。
  如何客观审视当下外贸状况?业界人士认为,既不可掉以轻心,但也不必过度悲观。
  产业集中度和出口基数“双高”,是绍兴外贸的典型特征。从产业看,纺织和机电两大行业就占据全市85%的出口份额,如此高的产业集中度全国罕有。从出口基数看,绍兴出口份额已占全国1.37%,超越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,而且保持了长达10多年的高增长。
  章光华认为,这些特点决定了绍兴外贸持续高增长难度远远大过其他地区。因此,这一轮外贸下跌有一定的合理性。
  出口增幅下滑并不等同于市场失守。上半年,绍兴纺织品出口81.7亿美元,同比增长仍有2.8%,增幅高于全市平均1.1个百分点,成绩并不算很差。另一个必须考量的因素是,由于去年一轮高通胀拉高了出口产品价格,今年国际市场“跌价”之势明显,如铜产品出口价每吨下跌近3000美元,“量升价跌”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绍兴出口成绩单。
  乐观的理由还包括,即便在国际环境趋冷的上半年,仍有一批行业企业实现高增长。其中,苏泊尔、天乐集团、郎莎尔维迪制衣等企业,出口同比增长高达60%以上,创下历年新高。
  抱着乐观的态度,从冰冷的数据中看到新机遇,或许是当下企业应有的态度。
  

     “稳增长”的政策空间


  这一轮外贸“保卫战”中,政府介入时间之早、力度之大、措施之实,是过去10余年间未有的。
  “从中央、省、市、县到乡镇,记不清最近开了多少会。”商务部门一位负责人说,保外贸就是保增长、保民生、保稳定,这已经成为共识。
  5月11日,包括绍兴在内的11个地市代表,与省政府签订外贸出口责任状,这在浙江外贸史上还属首次。“意味着下半年月均外贸要超10亿美元,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我们历史单月出口最高值。”绍兴县商务局一位负责人说。
  尽管压力巨大,但在对内签订责任状时,绍兴仍把今年的外贸增长目标设定为12%,比全省预定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。
  从宏观层面看,政府层面的帮扶仍然有一定的发挥空间。记者采访时发现,优化政府服务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、加快人才培训等方面,是各级普遍采取的举措。
  7月11日,市政府出台保外贸5项新政,决定市本级外贸扶持金额增加2400万元,总额突破4000万元, 绍兴成为扶持力度最大的地级市。相关部门配套的18项帮扶举措,涉及商务、国税、检验检疫、海关、外管、信保等6部门。“把能使上的劲全使上。”绍兴海关负责人说。
  根据最新出台政策,我市对企业参加商务部、省商务厅组织的境内外重点展览会的摊位费均给予全额资助。同时,支持块状产业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企业抱团参展。
  一方面减少企业出口成本,一方面提升企业出口效率,诸暨市商务局负责人举例,6月下旬至7月上旬,该市再度组织23家袜业企业,抱团参加巴黎国际服装及面料定牌生产展览会。接受采访时,锦裕、欧威等当地袜企负责人普遍反映,政府这样的服务效果比较好。
  据介绍,产业集聚度高的新昌医药、嵊州领带、绍兴县纺织等板块,目前正在打造一批出口平台。主要做法是,通过搭建大型的公共服务平台,整合技术、研发、营销力量,做大一批区域出口品牌,从整体上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市场话语权。


  破解“同质化”


  “把脉”绍兴这一轮外贸滑坡,根源仍然指向产业“同质化”,尽管这是一个老话题。
  “市场都被同行做坏了。”绍兴县泽浩纺织品公司负责人说,今年他在考察巴拿马、智利等南美市场时发现,当地低价纺织品倾销现象明显。“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,就是所有人都无利可图。”
  而市场的同质化,根源是绍兴出口产品的同质化。
  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,绍兴已经做到了极致。目前,“绍兴制造”出口遍布全球196个国家和地区。当我们转动地球仪,发现再也找不出更多空白点时,意味着低价、低质产品竞争时代结束了。
  业界人士普遍认为,告别高增长后的绍兴外贸要迎来下一轮外贸“黄金时代”,必须实行产业、产品和市场的同步创新。
  主打LCD和LED液晶电视机出口的嵊州天乐集团,就是一个成功例子。当受欧债危机影响,欧洲市场份额下滑之前,企业未雨绸缪主攻美国、澳大利亚市场。上半年,欧洲市场出口份额从70%降至30%时,美国市场则由原先8%增长至24%,澳大利亚市场从零增长至目前的14%。
  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秘诀在于产品创新能力。天乐总裁葛锦明说,企业每年研发超过40个新产品,平均9天就有一个新品诞生,交货期要比同行提前8~9个月,正是依靠研发实力赢得了国际客户信赖。
  不得不提的是天乐顺势而变的出口战略。针对大订单急剧减少、小订单增多的外贸环境,今年天乐改变集团出口路径,赋予数码公司、微电公司、音响公司等下属子公司直接进行出口贸易权利,优化了服务,提升了效率。
  相似的案例出现在万丰奥特。依托研发、技术、品牌实力,这家新昌企业打开了壁垒森严的印度市场。今年,万丰奥特生产的汽车铝轮,已经占据当地一半市场份额。
  市场在变,竞争对手也在变。当原先的价格优势转移至巴基斯坦、印度甚至越南等“洼地”国家,绍兴必须从根本上思虑破题之道,否则就无法应对国际订单转移、国内成本高企的“双重挤压”。
  在半年度全市商务工作联席会议上,副市长徐明光就如何实现从外贸大市到外贸强市转型,提出6条意见。他认为,类似今年的外贸环境至少未来几年不会有根本改变,这正是倒逼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极好契机。
  采访中记者发现,在拓市场方面许多企业已有创新之举:如到境外设立生产基地和营销窗口、与中石化等央企巨头合作“借船出海”等,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
  至目前,绍兴有出口实绩外贸企业达近7000家,并仍在高速增长,“所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必须意识到,开发新产品,拓展新市场,才能赢得新优势。”章光华说。




Copyright © 2013 萬豐集团有限公司 保留所有版权浙ICP备11036151号-1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技术支持:金戈网络